曹操一直就对关羽爱惜不已。
当年在关羽归降之时,曹操不仅送金银美女,还将关羽封为汉寿亭侯。
只可惜,关羽在诛杀了颜良,文丑之后,认为已经报答了曹操的恩情,于是毅然决然地去河北找大哥刘备。
曹操也因此错失了这员爱将,心里面怅然所失。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打响,83万曹军在孙刘联军的围攻之下,大败而回。
曹操在华容道遭遇关羽。
此时,关羽本来可以趁机抓获曹操,但还是念及就日恩情,不顾立下的军令状,释放了曹操。
关羽一死,荆州虽失。
但蜀国仍占据汉中之地,文有诸葛,武有张飞,赵云。
势力依然不可小觑。
若是借助哀兵士气,暂时放下仇恨,联魏(吴)攻吴(魏),都有灭国的实力。
此刻形势极其微妙,东吴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意思是杀关羽是曹操主使的曹操也有份或是讨好曹操希望借此结盟抗蜀,无论哪个结果吴国都可以站在后面,避免蜀国正面攻势。
曹操就是看出了这点才,才不想得罪刘备,厚葬了关羽
曹操有资格戴冕旒,因为冕旒不仅仅是天子的专属,诸侯以及其他有爵位的贵族也可以佩戴。
具体来说,冕是古代的一种礼帽,而旒则是指帽子前面垂下类似珠帘的装饰物。在古代中国,冕旒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级别的贵族可以佩戴形制相似但旒数不同的冕旒。根据《周礼》,天子的冕旒有十二旒,公爵九旒,侯爵和伯爵七旒,子爵和男爵五旒。因此,作为拥有爵位的诸侯,曹操有资格佩戴相应级别的冕旒。
此外,冕旒的作用除了标识身份,还有遮挡视线和辟邪的作用。它是权力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尤其在盛大活动如祭祀和大典场合,上至帝王,下至诸侯、卿大夫等都必须佩戴冕旒。
综上所述,曹操戴冕旒是因为他的诸侯身份以及冕旒本身所代表的尊贵地位和礼制要求。
形势的需要
曹操之所以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是因为形势的需要。他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而当时迫切需要的是对抗强敌袁绍。曹操是一个能够搞五湖四海的人物,他不能因为张绣杀了自己儿子就把私仇置于心头。在理智和情感的天平上,砝码始终倾向理智那边。曹操舍小利、求大义——他让杀子仇人为己所用。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