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克。
八锭金是中国古代货币之一,是用黄金制成的金锭。它的形状呈长方形,长约7.7厘米,宽约3.3厘米,厚约0.4厘米。因为它的形状长得像八个小锭,因此被称为“八锭金”。
八锭金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当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重量和规格。在明清时期,八锭金被广泛使用,是贸易和商业交易的主要货币之一。由于黄金成色高、不易损坏,而且存储和携带方便,因此八锭金在市场上拥有很高的听成度。同时,八锭金也被用作文化礼品或赠予官员的奖励。
1937克
八锭金(也称为“八金”或“大八金”)是中国古代流通的一种金条,每锭重量为50两,相当于约1937克。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八锭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式因为在古代的中国,货币形式非常多样,八锭金是其中一种比较流通的货币形式。
它由八枚重量相等的金锭组成,每枚锭重一两,总重八两。
八锭金在明清时期非常常见,是用来兑换商品或交纳税赋的一种货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