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一共十个儿子:
1、长子:孛儿只斤·朵儿只。
2、次子: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1243年—1286年1月5日),忽必烈嫡子,元成宗铁穆耳之父,母察必皇后。
3、三子:安西王孛儿只斤·忙哥剌。
4、四子:北安王孛儿只斤·那木罕,皇太子真金同母弟。
5、五子:云南王孛儿只斤·忽哥赤。
6、六子:大王孛儿只斤·爱牙赤。至元二十二年,赐银印。
7、七子:西平王孛儿只斤·奥都赤。
8、八子:宁王孛儿只斤·阔阔出。
9、九子:镇南王孛儿只斤·脱欢。
10、十子:孛儿只斤·忽都鲁帖木儿。
没有直接的历史记录显示忽必烈在诏书中明确自称为“炎黄子孙”,但忽必烈作为蒙古帝国大汗和元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且认同中华文化,这体现在他改国号为“大元”、尊崇儒学、恢复科举制度等举措上。虽然我没有查到忽必烈具体在诏书中自称“炎黄子孙”的记载,但他在实际的治国理政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对中原文化和民族历史传统的高度接纳与融合态度。
炎黄子孙是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和炎帝后裔的一种统称,在中国历史上是华夏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象征。忽必烈在建立元朝时,实际上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入主中原,但他深刻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需要文化上的认同,因此他的很多行为和决策都体现出对中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这些间接体现了他对自身政权与中国历史传承关系的认知。